全国服务热线:17721208078
18201803950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乐鱼真人

联系人:乐鱼真人
联系电话:17721208078
联系人:胡小姐
联系电话:18201803950
邮箱:dj_dianjin@163.com
厂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奉公路1355号

缠绕膜首页: 首页 > 产品中心 > 缠绕膜

乔装打扮的洋垃圾再也无法蒙混过关!

来源:乐鱼真人    发布时间:2024-03-25 04:57:53

  按照原计划,这批申报名称为“铁矿粉”的货物在天津入关后,将被分批运至湖南省的一个化工厂来加工再造或直接填埋。但被举报后的一次检查,让这一切成为了泡影。

  “货轮里的货物不是铁矿粉,而是一种名为硫酸渣的化工废物。有货轮载着数万吨工业废物硫酸渣来到了天津港,可能伪报成铁矿粉走私入境。”天津市收到这个举报后,立即启动了固废监管打私联动机制。经过查验,举报为真,这批货物确为硫酸渣。

  硫酸渣是一种化工废渣,含有硫酸成分,有腐蚀性,堆放和处理过程中轻易造成土壤酸化、水体污染等问题。硫酸渣等工业废料中还可能含有其他有毒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给动植物生长造成破坏。这种附加值低,环境代价高的固态废料已经被我国明令禁止进口。

  这艘货轮出了问题,进入同一企业的其他进口材料是不是也有问题?工作人员顺藤摸瓜,取样鉴定,发现果不其然,这6票货物均为硫酸渣,涉案总量共计49.8万吨。

  随着我国固废进口政策法律的加强完善,洋垃圾难以堂而皇之入关,于是在进入海关前,乔装打扮,摇身一变成为原料、包装物以避免被遣返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对集装箱实施卫生检疫中,金华海关保税二科科长寿鲁刚打开了一个申报进口的来自新西兰的奶粉集装箱,“我们正真看到整个箱子里缠绕着塑料膜,仿佛进了‘盘丝洞’。一股浓浓的聚乙烯味道,我们一度都走不进去,后来清理之后才看清了集装箱内部全貌。”

  原来,为了转移垃圾,走私方把53.02公斤的废塑料缠绕在进口奶粉上,试图以包装的名义绕过检查。但经过技术人员鉴定,该批废塑料缠绕膜属于国家禁止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态废料,是洋垃圾的一种。这批洋垃圾要移交有关部门做进一步处置,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进口固态废料也称“洋垃圾”。曾经,中国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大量洋垃圾静悄悄地越过了国界,来到了中国。

  除了工业废渣,废纸、塑料、纺织品等生活垃圾也不容忽视。一位塑化行业从业者以废塑料为例,介绍了洋垃圾对环境的危害:“进口废塑料分拣不完全,由于垃圾分拣环节利润低,目前人工分拣仍是主要方式,这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分类不当的洋垃圾有一定的概率会被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污染,从而对分拣人员的身体健康产生伤害。在废塑料加工中,会产生挥发性有机气体等污染物;另外,如果注射器等废塑料被加工成儿童玩具,危害可想而知。”

  “如果焚烧,污染更严重。塑料制品经过大量燃烧后,气体裹挟出有毒的化学烟雾,尤其是电器塑料外壳含有的阻燃剂,是一类致癌物二噁英的罪魁祸首。”这位从业者进一步介绍:“在一般的流程中,有使用价值的垃圾被分拣员分拣出来,进行回收;但更多的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会进入焚烧炉,最终变成飞灰、有机废气,还可能释放致癌物质和汞、镉等重金属。如果未经处理,洋垃圾在堆积的过程中会污染土壤甚至地下水......”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说:“为发达国家处理垃圾,这种状态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由于洋垃圾对中国环境能够造成的不良影响和中国经济的腾笼换鸟,中国坚决地对洋垃圾说了“不”!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态废料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对进口洋垃圾宣战;随后,国办又发布了《关于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态废料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对禁止固态废料进口设定时间表。

  今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固态废料对环境造成污染防治法》规定,“禁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固态废料进境倾倒、堆放、处置”;“国家逐步实现固态废料零进口,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商务、发展改革、海关等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经过层层严格把关,我国进口的固态废料量有了一下子就下降。截至2020年4月30日,全国固态废料进口总量为249万吨,同比减少47.3%。

  今年是我国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态废料进口管理制度改革的收官之年,生态环境部会同部际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制定了2020年工作规划。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说:“生态环境部将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确保到2020年年底基本实现固态废料零进口。”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微信、中国环境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标注明确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法律法规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犯权利的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返回上级]